Posted on 26 March 2009.
道德經中含明彰 曰云如下理深長 仁愛有的不爭鬥 者也與世不求強
無爭與人是君子 敵手沒有於仁焉 雖然與人不爭鬥 不求於世著聖賢
爭取於人多有敵 而是還多得害險 不爭之人才非敵 勝仁者也沒有焉
詩上有言關已上 曰云如下宜精研 時靡有爭而無敵 靡爭之人是賢良
有求於世非君子 爭鬥之人失德焉 夫惟不爭更佳好 惟德可親能格天
不爭者也而不勝 爭鬥過多不安祥 故此爲人不爭鬥 人就對你有佩仰
亦是服從不爭者 彌亂治世得安然 其仁者也皆如是 爭鬥沒有便清涼
此是道德經中云 乃作君子之立場 大仁大德皆如上 理由通曉已上章
道曰:
“仁者無敵,雖不爭而不勝。詩曰:時靡有爭,夫惟不爭,故人亦彌其爭”。此理真正!
有仁愛的人,一定沒有敵手,他雖然不與別人爭鬥,而是別人卻無法戰勝他!古詩上說:哪時候沒有爭鬥,只有不相爭。所以別人才會停止鬥爭了!故明此理,有仁者也無敵,有仁者也不爭,而是沒有人能可戰勝仁者。時沒有爭鬥惟不相爭,那麽其爭者也自然停止。能為如此,百戰百勝,無所不成!
今天和尚暫用
道德經來闡明德理,希望吾生以躁勝寒,以靜勝熱,以仁勝爭。如此才是君子之稱矣!
恭錄 道濟佛尊乩諭於紫真閣
公元二00九年三月廿六日
Posted in 2009 年德理, 3月份, 德教德理
Posted on 22 March 2009.
莊子有云論聖篇 子明明德著聖賢 有示關係人生死 云曰如下啓明彰
莫曉自己何時死 知理如此怎求強 其實生死難確定 所以勿謂無命焉
終始何時又何刻 若知此理應守廉 之要勿說有無命 何所怨地並怨天
其生其死誰能決 無命有命怎勉強 命理本由因果報 也是人生之先天
莫明何時我生有 知道此理便清涼 其始其終何從去 所以不要多求強
始終一致何從去 若知道理要虛謙 之是與世不爭取 何時回返未知焉
其命有無難確定 有命無命大自然 命的有無難決定 也不可能求佛仙
此是莊子有明示 乃作勸世化大千 大學有的宜知曉 理由如上義深長
莊子曰:
“莫知其所終,若之何其無命也;莫知其所始,若之何其有命也”。此理真正!
人不知道自己什麽時候死,你凴什麽說沒有命呢?人不知道自己什麽時候生,你凴什麽說有命呢?意思是人的生死都非人力所能決定、知曉的,所以不能說有命,也不能說無命。命的有無實難確定!故明此理,為我
德教門下,勿時常開口有無命理,勿時常出嘴我多少命理。因爲命理的有無非你力能可決定。人生人死都是循依因果之報應!故此,你凴什麽說有無命理呢!
今天和尚暫借
莊子幾句哲學來闡明德理,是願勸告諸生,勉爾等共同研之、學之、記之可!
恭錄 道濟佛尊乩諭於紫真閣
公元二00九年三月廿二日
Posted in 2009 年德理, 3月份, 德教德理
Posted on 15 March 2009.
聖理寄意義深長 曰云如下啓明彰 有的些話便傷害 一句説來傷地天
言出口時宜檢點 而是有害勿說焉 傷到別人不是好 天知這樣有害險
地知這樣的口舌 之要自知寡言焉 和氣就不得傷害 一言亂説當非然
事做一時先留意 而是行爲要尚上 折斷福份事勿做 終始言行一致焉
身修神養立心寸 之知這樣著聖賢 福禍從口而出也 者也明理是賢良
切要留意時開口 須知省己莫求強 檢討自己更好也 點查自己更優良
此是聖人有明訓 乃作勸世化人間 大家應該來學習 理由通曉於上章
聖人有云:
“有一言而傷天地之和,一事而折終身之福者,切須檢點”。此理真正!
有因爲一句話便傷害了天地間的和氣,有因爲一件事便折斷了終身的福份的。實在須要隨時留意,忽時檢點!故明此理,無論欲說甚麽話,無論要做甚麽事,當知隨時檢討自己,忽時點查自己,切時反省自己。不要說出一句話而傷害到天地間的和氣,不要做一件事而折斷到終身的福份。言行一致,如此有德才不失德矣!不要終身做得很好的事情,但不留意說出一句話,便傷害了天地之和,如此就斷了終身的福份。不是一言說得很好,但一件事做到折了福份,如此便傷害到天地之和。所以,言行一致,天人合一,如此必得成德!
今天和尚暫借聖人幾句哲理來闡示教化,是願勸告吾生,勉爾等共同學之、研之、記之可!
恭錄 道濟佛尊乩諭於紫真閣
公元二00九年三月十五日
Posted in 2009 年德理, 3月份, 德教德理
Posted on 12 March 2009.
宋帝御筆賜金章 徽宗宋皇著明彰 宗風揚播惟道德 御筆闡釋理深長
解説道德真經理 道理註解成卷篇 德明理通闡教化 經句雖簡但義長
第登紫闕願修道 四海五洲為德揚 十章八則作治世 五常三綱為主張
章則爲人之大治 曰云如下宜精研 不懷雜念而清澈 雜煩抛盡能登仙
而是不懷於雜念 清澈守一啓悟然 抱定精神歸寧靜 神養精約著聖賢
而是守一精神也 靜而勝動大自然 天地規律固守一 下接上待皆是天
將把清靜為大治 自然太平而安祥 正是領首應清靜 此是真經四五章
乃奉宗皇作御解 大治天下便自然 理由如上宜通亘 是作修道清靜篇
上次於
崇武濟佛閣,
道濟也以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末句而闡明德理,未知諸生還有記得否?
躁勝冬,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也!故此今夕
道濟再把
宋皇徽宗之御解
道德真經此四十五章再闡明德理,正是如下!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經第四十五章曰:
“不雜而清,抱神而靜,天下將自正”。此理真正!
不懷雜念而歸於清澈,固守精神而歸於寧靜,天下自然就會實現正法。意思是,清靜可以使天下大治也!故明此理,知其道法自然,能可清澈,能可寧靜,清靜者也可為領首矣!
今夕和尚暫借
宋徽宗御解金章來闡明德理,是願勸告諸子,勉爾等共同學之、研之、記之可!
恭錄 道濟佛尊乩諭於紫真閣
公元二00九年三月十二日
Posted in 2009 年德理, 3月份, 德教德理
Posted on 11 March 2009.
道理通亘言五千 德明智覺啓悟然 經文勤讀作有益 第登紫府而列仙
八則十章含裏面 十德三綱並五常 一一都是容在内 章則爲人理深長
有係行世而修道 云曰如下宜精研 天生萬物利萬物 之是天道大自然
道法如上天之道 利於萬物不害傷 而是天有好生德 不失其德道更長
害物不是天之道 聖人之道如此然 人若成聖皆清靜 之知守一爲主張
道得之人不爭取 為事撤手不爭強 而不爭功不取果 不望名利才成仙
爭亂之人失道德 此是經句最末章 乃作結論經道德 大明明德如此然
理由通亘為守一 是可得道著聖賢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最末一句曰:“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此理真正!
天的道,有利於萬物而不傷害於萬物;聖人的道,是做事了而不與世爭功。道法自然!然哉曰道:天之道,利而不害,乃道也!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乃德也!天人合一,道德也!故明此理,知天知人而守一,乃道德之成頂也!
今天本以道德經五千言八十一章最末一句來説明德理,是願勸告諸生,勉諸爾共同勉之、記之、學之、修之可!
恭錄 道濟佛尊乩諭於紫真閣
公元二00九年三月十一日
Posted in 2009 年德理, 3月份, 德教德理
Posted on 08 March 2009.
古典闡釋為德章 曰云如下理深長 人未曾經受窮苦 不受挫折心未堅
經過屈辱氣和順 憂慮曾過心平焉 患怕一切都經過 窮苦受過知經驗
困難曾經有受過 頓辱來時而定堅 挫折來到心平靜 折辱有的不變遷
屈曲失敗時當得 則心堅定而志向 心曾受過憂患慮 不動而平並定堅
平靜之心曾過苦 氣度和順也如然 不曾過困氣不易 易心之人非賢良
察理週詳經憂患 理明德通從此焉 不經窮苦不盡理 盡心行世有主張
處事很多草率也 事為如此難成然 多過困難有經驗 率性歸真著聖賢
故此人欲經折屈 人心才能平靜焉 須有曾過受窮苦 從事如此當優良
這是做人之要點 裏面大理義深長 過程經驗作大益 此是古人闡明彰
乃作處世之要旨 大成的人如上章 理由分曉明明德 是也爲人成聖賢
古曰:
“人不經憂患窮困頓挫折屈,則心不平、氣不易,察理不盡,處事多率。故人須從這裏過”。此理真正!
一個人如果不曾經受到憂慮困難窮苦挫折屈辱失敗,那麽便會心情不平靜、氣度不和順,察理不週詳,做事多草率。所以爲人應該有過這樣的經驗也!故明此理,當知憂慮困難窮苦挫折屈辱失敗已上等等,皆是我的良好之老師也!所以爲人做事,不要懼怕已上等等,切要盡心盡力,盡量盡度去對付。如此百戰百勝,無所不成!
今天瘋僧暫用古人幾句格言來闡明德理,是願勸告我生,勉諸德生、眾善子共同學之、研之、記之可!
恭錄 道濟佛尊乩諭於紫真閣
公元二00九年三月八日
Posted in 2009 年德理, 3月份, 德教德理
Posted on 05 March 2009.
賢彥所言含明彰 人行中庸大道長 曰云如下寄明理 性平氣和若聖賢
氣爆性動便偏激 宜理不得又非然 平和性氣是君子 心惟專一致禎祥
思想有同也有異 宜要統一力更強 專一心思更佳好 平性和氣是賢良
則能堅固並強壯 不着苟且能互相 偏激的人難領首 專一心思可商量
則可交結作大事 不着執苟而清廉 雜亂之事就沒有 不能平和人私偏
偏私的人難為大 則知處事有主張 事情正理也明白 理由通亘稱賢良
得到人家的佩服 不被人怨名高揚 雜亂之人非君子 則被人駡並失量
免避弊病若專一 始終統一不變遷 勤勞刻苦忍耐意 終結之時心定堅
惰怠的人難勝得 之知專一而振昌 弊病一切就沒有 此是賢彥勸世篇
乃作處世之重點 大成之士皆悟然 理由如上闡明德 是願諸子宜精研
賢人曰:
“性氣宜平,心思宜專。平則不偏,專則不雜。不偏則事理得,不雜則免始勤終惰之弊”。此理真正!
一個人性氣宜要平和,心思宜要專一,平和了便不會偏激,專一了便不會雜亂。不偏激便能明白事情的正理,不雜亂便可避免始勤終惰的弊病也。故明此理,做一位領首的君子性氣宜平和,心思宜專一。能為如此,就可以治天下一切事體也!
今天和尚暫借聖賢的話句來著明德理,是願勸告諸生,勉吾
德教門下共同勉之、記之!
恭錄 道濟佛尊乩諭於紫真閣
公元二00九年三月五日
Posted in 2009 年德理, 3月份, 德教德理
Posted on 01 March 2009.
説道論理啓明彰 苑園翰林著聖賢 書中寄意示如下 曰云大理義深長
獨自思想常滯塞 思前想後未齊焉 則難通暢時做事 滯塞多有若私偏
而是合共作思想 不要獨思才成然 通暢所想在合作 獨之行動受害險
爲事不可任單獨 則知合力作加強 困苦當此就沒有 而是獨爲受困焉
不要單獨自行動 就能大成又通暢 此是說苑書中云 乃作處事之重點
大成者也在合作 理由如上宜精研
說苑書曰:
“獨思則滯而不通,獨為則困而不就”。此理真正!
一個人如果獨自思想,就常生滯塞而不通暢。一個人如果單獨行動,就常受困苦而無所成就!故此為的切事,宜欲同心合力,分工合作,各司其事,如此必定大成矣!
今天和尚暫用
說苑書句數言白話來説明德理,是願勸告諸生,為着
德教事業,應該同心合力,分工合作,各司其事。如此德業必定振昌矣!數言已上,望
德教諸子共同勉之、記之可!
恭錄 道濟佛尊乩諭於紫真閣
公元二00九年三月一日
Posted in 2009 年德理, 3月份, 德教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