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28 May 2009.
莊子先聖寄明彰 子若知理著聖賢 有係人生之哲理 云曰如下意深長
方知人生與人死 生長滅亡大自然 方是這樣人才叫 死生終始怎求強
方生防死是本等 死亡生存大自然 方寸土地人站立 生來數十怎誇揚
方可轉化方不可 可以的事怎着相 方知一段就不可 不久變化不長遠
可以或且不可以 方是道法大自然 不可思議天然事 可是要知行方便
方便為本惟明意 可是這樣曰賢良 因是因非皆道法 是非分曉可成仙
因真因假皆事物 非非是是怎求強 因非因是同此理 非然君子不悟然
因高因低也此理 是也均在於天然 此是莊子有明訓 乃作人生之理念
大小高低皆如此 理由已上宜精研
莊子曰: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此理真正!
任何事物,正在生長也是正在消亡,正在消亡也是正在生長。正認爲可以、就轉化不可以。有認爲是的原因、就是有認爲非的原因,有認爲非的原因、就是有認爲是的原因。莊子認爲事物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而且是可以互相轉化的。生與死、可與不可、是與非均在相互轉化之中。故此真人生也可、死也可,可以也可、不可以也可,是也可、非也可,總之是在互相轉化,天道無常,道法自然!故明此理,爲人行世當知反省而不放縱、中庸而行,捨己爲公。如此君子之稱矣!
今天和尚緬懷
屈原先師,暫借莊子哲理來闡明德化,勉吾門下共同學之、記之可。
恭錄 道濟佛尊乩諭於紫真
公元二00九年五月廿八日
Posted in 2009 年德理, 5月份, 德教德理
Posted on 24 May 2009.
聖人有云啓明彰 曰云如下理深長 富有的人若驕傲 貴由他貴何如然
驕傲的人不是好 人家對他不敬仰 固然不好還有害 不謙不讓多害險
善者君子不驕傲 學問有的要虛謙 問己省己有無傲 驕傲的人非聖賢
害己就是有驕傲 亦是大都不謙讓 不禮不敬非君子 細心一想不自強
又有賢彥再明示 朱熹有云闡明彰 曰云如下啓明示 大丈夫者不爭強
丈夫的人事正當 夫徳立德不誇揚 當可容忍別人也 容納衆人大方焉
人就對他有尊敬 勿看此言是說騙 為丈夫者應容眾 人就對你有崇瞻
所以要有寬容也 容忍別人是賢良 此是聖人朱熹曰 乃作行世之重點
大丈夫者是正當 理由如上全詩篇
聖曰:
“富貴驕人固不善,學問驕,害也不細”。此理真正!
富貴的人自恃富貴,對人驕傲,固然不好。有學問的人自恃學問,對人驕傲,害也不小。
所以
朱熹也有云:“
大丈夫當容人,勿爲人所容”。此理也是真正!
大丈夫行事正當,器量寬容,當可容忍別人,而不要別人所容忍,對人沒有驕傲的態度,而是守己,還有虛謙的精神,如此君子也。
今天
濟顛暫借聖人幾句哲學來闡明德理,是願勸告諸生,勉吾
德教門下共同勉之,共同學之、記之可!
恭錄 道濟佛尊乩諭於紫真閣
公元二00九年五月廿四日
Posted in 2009 年德理, 5月份, 德教德理
Posted on 21 May 2009.
傳統古典闡明彰 家訓珍貴理深長 寳訓聞人開明覺 書句著理傳千年
中庸大道當如是 云曰如下作主張 凡是君子不誇大 事在自為免張揚
韜略隱跡不露出 晦滅逸樂更安祥 不與世人多爭取 獨修道德學聖賢
益長生命不受損 己而安樂如神仙 抑是愉快無憂慮 且看這樣樂何然
益己不必受損害 人欲如此更優良 凡是小人都表暴 事好誇大多誇張
表是顯露才能出 暴露過多受害險 不但別人受損害 獨己而且受害險
損失自己的道德 人家也失去安祥 抑是損人而損己 且看這樣不安然
損己損人多損失 己而受害從求強 此是古典有闡理 乃是明訓勸世篇
大家應該來學習 理由如上宜精研
傳家寶書中有云:
“凡事韜晦,不獨益己,抑是益人,凡事表暴不獨損人、抑且損己”。此理真正!
凡事不要顯露才能,不但自己受益,而且別人也會受益。凡事誇張優越,不但別人受損,而且自己也會受損。故明此理,君子韜藏晦滅而不顯露才能,不會誇張優越。如此君子逸樂受益,不得損害,而且對別人也得到受益,不受損害。所以君子益己益人!
今天和尚暫借古典來闡明德理,是願勸告諸生,作爲
德教箴言,勉吾生等共同學之、記之可!
恭錄 道濟佛尊乩諭於紫真閣
公元二00九年五月廿一日
Posted in 2009 年德理, 5月份, 德教德理
Posted on 17 May 2009.
莊子有云論理篇 子要學習啓悟然 曰云如下宜瞭解 達於天地理深長
生命何從又何去 之知人生數十年 情理就是循因果 者也轉化時無常
傀者廣大心胸也 達於智謀多變遷 於世行走多技巧 知識過多非賢良
者也君子就省聞 省者狹小心境焉 達於大命通天道 大道之行無害險
命自血氣凝聚也 者也能可爲生長 隨者順應自然也 達於小命逆天然
小徑之行非君子 命理不曉何如然 者是君子達大命 遭者隨邁而安焉
此是莊子有明示 乃作行世之理念 大命通達是君子 理由如上宜精研
莊子曰:
“達生之情者傀,達於知者省,達大命者隨,達小命者遭”。此理真正!
懂得生命情理的人心胸廣大,精通智謀的人心境狹小,通達大命的人就是順應自然,精通小命的人就是隨遇而安!故明此理,君子達生之情而不達於知,達大命而不達小命!所以君子心胸就廣大而是順應自然行世,不喜於生,不患於死,順應自然。故明此理,君子之爲人也!
今天和尚暫借
莊子幾句哲學來闡明德理,是願勸告諸生,勉生等共同學之、記之可!
恭錄 道濟佛尊乩諭於紫真閣
公元二00九年五月十七日
Posted in 2009 年德理, 5月份, 德教德理
Posted on 14 May 2009.
莊子有云論語篇 子行大道應悟然 有係世人之生死 云曰如下啓明彰
生存是死的繼承 也要知理莫求強 死亡是生之創始 之知此理應鍛煉
徒手配合如生死 死生循環之演變 也是轉化之規律 生來死去大自然
之知行世勿求壽 始終轉化有轉變 孰明誰知事生死 知道真正何如然
其生亦可死也可 紀明規律何如然 人的生命是甚麽 之知者也是聖賢
生死循環所變動 氣血凝聚才生長 之知氣散就死了 聚氣活着生命焉
也要知道此實理 聚氣生存合陰陽 則能活着而行世 爲生數十是當然
生存血氣凝聚也 散氣消滅壽不長 則知生死是如此 爲人行世數十年
死去生來為轉化 若明此理成賢良 生而不驚死不怕 死生看是大自然
為人數十光陰寸 徒然活着一非然 我你都是同一樣 又生又死怎勉強
何所驚怕生死事 患着生死非聖賢 故是萬物為統一 萬法歸一大自然
物類人類都同等 一者把定能登仙 也可超俗而入道 此是莊子啓明彰
乃勸告人啓覺悟 大道之行知主張 理由如上宜了解 也是莊子生死篇
莊子曰: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爲生,散則為死,若生死為徒,我又何患,故萬物一也”。此理真正!
生存是死亡的繼承的,死亡是生存的創始的。誰能知道生死轉化的規律呢?人的生命是血氣凝聚的,血氣凝聚就活着也,血氣消散就死亡了!要是生命真是死的繼承,死是生的創始,生死互為循環,那又有什麽值得憂患呢?所以說,萬物都統一在生死循環的變化中。故明此理,何應怕生,何應驚死。生死通曉我又何患!
今夕
濟顛來説明生死之事,是願勸告你們對生不喜,對死不慮,生死一事當知其紀!以上數言,望爾等共同學之、勉之、記之可!
恭錄 道濟佛尊乩諭於紫真
公元二00九年五月十四日
Posted in 2009 年德理, 5月份, 德教德理
Posted on 08 May 2009.
莊嚴入格闡課章 子等應該欲守廉 有閑來聼師聖訓 云曰如下理深長
不要隨着自然性 開發道法大自然 人生自然的性格 之知殘害心腸焉
天然自然的規律 而順行世於自然 開發自然的規律 天道實際是無常
之知人生的性格 天不能決惡或善 開天者也生德性 天有好生之德焉
者是開天之天也 德性良好可益長 生來世人有善惡 開發人性不相然
人的本性有上下 者也有德有賊焉 賊性難改此實理 生存德性著聖賢
不要開人之天也 厭惡之人非賢良 其理已上宜了解 天然規律大自然
不要滿足於前也 忽略之人也失賢 於世行爲宜通曉 人不為害才無險
民幾乎哉以真性 幾人能可性歸善 乎哉欲天之天也 以知行世順自然
其理如上宜通亙 真人都學如上篇 此是莊子之明訓 乃作聖人之立場
大成之士皆如此 理由通曉便是仙
莊子曰:
“不開人之天,而開人之天,開天者德生,開人者賊生,不厭其天,不忽於人,民幾乎以其真”。此理真正!
不要人生自然的本性,而是要天然的自然規律,正是因爲自然的規律能夠產生良好的德性。但是人生的自然本性就會產生殘害的心腸。對於前者不要感到滿足,對於後者不要疏忽人爲之害。如果能夠做到這些的話,那麽普通人就接近按着他們天真的本性行事了!故明此理,人生順行道法自然,無強求的態度,沒驕傲的性情,能順行天然的自然規律,那麽就會接近真人的了!
今天孚聖暫借
莊子幾句哲學來作詩吟,由
道濟暫用白話來解釋,勉諸生等共同勉之、學之、記之!
恭錄 呂純陽師尊乩諭於紫真閣
公元二00九年五月八日
Posted in 2009 年德理, 5月份, 德教德理
Posted on 02 May 2009.
聖賢有云啓明彰 賢彥所云理深長 曰言如下宜瞭解 溺水之人入水淹
者也溺水淹沒水 入水原因不相然 水淹者也亦入水 拯救溺水入水焉
之知入水同一樣 者也原因不相然 亦知事理是如此 入水大理宜精研
水中入水有多種 入水則同宜了然 水中救人也入水 則明此理知地天
同異之分宜了然 所以行世有短長 以長補短當可以 入水拯救相當然
水上怎能救溺水 者是此理著聖賢 則明人生之大道 異異同同本無常
此是聖賢之明訓 乃作處世之理念 大道之行宜通曉 理由如上勸世篇
聖賢有云:
“溺者入水,拯之者亦入水。入水則同,所以入水者則異”。此理真正!
淹沒於水中的人,來拯救他的人也得進入水中。從入水一方面來看,他們都是入水的同一樣,但是他們所入水的原因卻不相同了。故此爲人處世,欲看事體不可單一方面去看,切要的是宜用多多方面去觀察。能觀世如此,就可以看破世情。知人生之大道,是不能固定的道理,如此達觀的對待世事也!
今天本暫借聖賢幾句明訓來闡明徳理,是願作爲
德教箴言,勉爾等學之、記之可!
恭錄 道濟佛尊乩諭於紫真閣
公元二00九年五月二日
Posted in 2009 年德理, 5月份, 德教德理